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肾细胞游离钙([ca2 ]i)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摘除大鼠左肾,钳夹右侧肾蒂的方法,建立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应用Fura-2/AM荧光指示剂测定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细胞(Ca2 )i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细胞凋亡率.结果: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肾细胞呈现不同程度Ca2 超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肾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肾细胞呈现Ca2 超载现象并与肾细胞凋亡率有正相关趋势,再灌注时间与肾细胞Ca2 超载呈正相关,提示再灌注损伤在加重细胞钙超载同时增加了肾组织细胞凋亡,可能是再灌注损伤肾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瘤的形成机制和致痛机制及周围神经与带蒂骨骼肌桥接吻合后神经的生长情况。方法: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将左侧坐骨神经在适当水平切断,远端神经切除,实验组近端神经分为2束,用带蒂骨骼肌桥接2个神经断端,对照组近端神经置于原位。饲养16周进行组织学检测。临床应用此方法治疗残端痛性神经瘤24例。结果:实验组再生的神经纤维顺利通过吻合口长入骨骼肌桥内,并在肌桥的肌束内生长,分布于肌纤维之间,未见有神经瘤形成。对照组均有典型的神经瘤形成。临床24例病人总计36个神经瘤,随访6~20个月按中日联谊医院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结论:带蒂骨骼肌桥接近端周围神经是防治残端痛性神经瘤的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内翻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采取胫腓骨下端干骺部截骨来矫正内翻.结果:畸形得到彻底矫正,1年后踝关节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结论:踝内翻为儿童期踝部内侧骺板损伤,发育受阻所致,手术应彻底矫正内翻畸形,为防止复发需轻度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4.
脊柱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对26例脊柱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行合理的保守治疗或手术修补.结果:26例患者均治愈,其中23例经保守治疗,3例行切口重新缝合.脑脊液漏停止时间平均为6 d,1例出现硬膜外血肿.结论:脊柱手术后出现的脑脊液漏,大多数经保守治疗可治愈,如无效需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来源植骨块在中老年人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对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不同类型植骨块在中老年颈椎双开门椎管扩大术应用情况。本组86例,年龄45~73岁。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自体骨27例,异体无机骨17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41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自体骨1例。结果 全部病例经3~6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无关门情况。结论 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颈椎OPLL及颈椎过伸性损伤等有效方法;人工骨在减少病人痛苦、减少术中操作步骤等方面优于自体髂骨和异体无机骨。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家兔骨骼肌细胞不可逆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下缺血家兔骨骼肌亚微观结构的变化与缺血时间的相关性.方法:设置10个不同温度组即35℃、30℃、25℃、20℃、18℃、15℃、12℃、9℃、6℃和4℃组(每组12只家兔),每个温度组动物每隔1 h取大腿股正中线处一块(0.4 cm×0.4 cm×0.2 cm)肌组织放入2.5%戊二醛液中固定,透射电镜下观察,确定不可逆变性的时限.结果:不同温度组即35℃、30℃、25℃、20℃、18℃、15℃、12℃、9℃、6℃和4℃组缺血家免电镜下骨骼肌细胞出现不可逆变性时间分别为3、4、5、6、7、9、12、16、28和50 h.结论:家兔骨骼肌不可逆变性的温度与时限成幂函数关系:T时限≈100/(X-X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间隙桥接法和神经外膜吻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效果。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对60只SD大鼠的一侧坐骨神经采用小间隙静脉桥接法吻合(实验 组),另一侧用采用神经外膜吻合(对照组),观察神经修复效果。结果:实验组大鼠恢复自主活动快(40 d);显微镜下观察,神经正常生长,神经干完整,神经传导速度快;组织学观察,小间隙部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减少,神经纤维排列有序;透射电镜观察,间隙远端再生神经与正常神经无差异。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小间隙静脉桥接法可最大限度地修复断裂的神经,其效果明显优于神经外膜吻合法。  相似文献   
8.
刘广臣  张红梅  杨帆  鲁明  刘振刚  盛瑜  张伯寅 《中草药》2022,53(12):3831-384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全身骨骼疾病,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多糖是广泛存在于中药材中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从基因、蛋白、体内外实验等多维度研究综述了中药多糖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和机制,总结发现,中药多糖能够通过激活或/和抑制Wnt、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activated T cell 1,NFATc1)、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RANK配体(RANK ligand,RANKL)、Hippo(Hpo)、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糖...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V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V1段的形态学特点,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血管内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具 (84侧)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观测椎动脉V1段的起始、走行、长度、外径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 结果:84侧中2侧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2.4%);17侧起源于前上象限(20.7%),65侧起源于后上象限(79.3%);弯曲走行30侧(35.7%);椎动脉V1段的长度(mm):左侧37.8±4.9,右侧 36.4±5.7;直径(mm):左侧曲行组4.72±0.37,左侧直行组4.25±0.35,右侧曲行组4.35±0.41,右侧直行组3.95±0.38。 结论:椎动脉V1段的形态变异较大,但起始和入横突孔处位置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代数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h MSCs)体外向神经元细胞转化的效率 ,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方法 采用 β-巯基乙醇做为诱导剂 ,选用第 2、4、6、8代 h MSCs在体外诱导 6 h后 ,用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的表达。结果 第 2、4、6代h MSCs诱导后胞浆中均可见深蓝色的颗粒状尼氏体 ,第 8代 h MSCs诱导 6 h后胞浆中未见明显的深蓝色尼氏体结构。不同代数的 h MSCs经诱导 6 h后均表达 NSE、NF- M,不表达 GFAP;第 2、4、6代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第 8代与第 2、4、6代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β-巯基乙醇在体外可定向诱导 h MSCs转化为神经元细胞 ,第 2、4、6代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第 8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